
《永乐大典》,这部空前绝后的超级书籍,被誉为“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。”公元1403年的盛夏,这是朱棣坐上皇位的第二年。一天,朱棣给翰林院的侍读学士解缙等人下达了一道圣旨。
朱棣的这道圣旨内容用大白话来说是这样的:现在的书籍种类繁杂,内容冗长,要想找到有价值的信息,很是艰难。我决定将各种书籍的内容重新编辑一下,无论是什么内容都要编辑。
各位一定要认真揣摩我的意思,不要担心书籍繁多,也不要担心经费。大气魄啊!朱棣是一代雄主,他要编著的这部书一定是史无前例。皇帝把任务都安排了,解缙等人立即行动起来。
为了将此书编纂成功,编修的组成人员堪称奢华,“正总裁3人,副总裁25人,纂修387人,催纂5人,编写332人,看样57人,誊写1381人,续送教授10人,办事官吏20人,凡2180人。”
经过三年的努力,到了永乐五年,这部浩如烟海的巨著终于被编成。我们能查阅到的资料显示,《永乐大典》总卷数达到了2.2万多卷,总字数更是达到了惊人的3.7亿。因此,《永乐大典》被公认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或言类书。
定稿时,3000多名誊抄人员长达一年的誊抄,最终形成了定稿。《永乐大典》无论是誊抄笔迹,还是装帧都非常精美。《永乐大典》编纂成功后,无论是朱棣还是后来的皇帝,都视其为极为珍贵的书籍。
特别需要值得指出的是,《永乐大典》在编纂时均保持了原书的本来面貌,没有改动书中的内容。这样的编纂方式,与后来的乾隆编纂的《四库全书》有着本质的区别,因此《永乐大典》更具有历史意义。
那么,朱棣为何要编纂《永乐大典》呢?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,都绕不开两个字,“心虚”。一个罪名,逆子叛首。当然,他是以一个老皇子、新皇叔燕王的身份起兵谋反的。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中,历史条件之下,无论什么原因,都是以下犯上的篡逆。更何况,中国人讲究的是师出有名,能不拿出一些理由吗?言之为叛首,言之为逆子,是理所当然。
在古代儒家的道德体系里,篡位是十恶不赦的罪行。这个帽子一旦被扣上,即使你是九五之尊的帝王,也很可能永世不得翻身。即位之初,朱棣使用暴力手段,比如将反对者方孝孺史无前例地灭十族。
他的另一个罪名,就是暴君。等到他篡位成功,为稳固其地位,彰显其继承的合理性,在武治和文治两个方面,两手抓,两手都要硬,扫除异己也是理所当然要做的事情。在这个时候,你忠良也好,学者明仁也好,不管是冤枉也罢,不冤枉也罢,撞到了枪口上,那就没得跑,留下暴君的形象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,然而较比历代帝王整体而用。
成祖朱棣还应该定义为一代英王,就如书中所言,雄武之列,同服高祖成功,尽列远外,唐末未得侠癖,四方宾服。
但是,杀戮能堵得住芸芸众生的嘴吗?能杀光天下人吗?所以,通过杀戮根本不能解决问题。于是,朱棣想到了一个办法,通过编纂书籍。历史告诉我们,朱棣的这一决策非常成功,甚至可以说朱棣是两千多年帝制史上成功的篡位者也不为过。
可惜的是,目前我国现存的《永乐大典》残本寥寥无几,而且还是嘉靖年间的手抄本。至于永乐年间的颁布,则一本没有令人惋惜。
Powered by 老凤凰平台手机客户端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